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歌手大全 歌手大全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_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谁写的
tamoadmin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一)2.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难度排名3.请问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是什么?4.贝多芬创作几首小提琴协奏曲5.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介绍6.《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乐曲有着怎样的情感风格?7.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啥琴弓下的浪漫我会迷上勃拉姆斯真是个怪异的事情,因为勃拉姆斯显然不适合古典音
1.为什么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一)
2.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难度排名
3.请问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4.贝多芬创作几首小提琴协奏曲
5.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介绍
6.《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乐曲有着怎样的情感风格?
7.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啥
琴弓下的浪漫
我会迷上勃拉姆斯真是个怪异的事情,因为勃拉姆斯显然不适合古典音乐的入门者,而我又明显属于既无天分、又无基础的最最入门者之列。勃拉姆斯也不适合女性,女性大多会迷肖邦、柴可夫斯基、《梁祝》等或浪漫、或多情、或甜美的音乐,而勃拉姆斯在音乐、人生态度各方面都属于内敛、冷峻和较为乏味的一种。
爱乐至今,一直觉得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跟我很亲。喜欢的作曲家很多,他也不是我最景仰的,可是就像婚后那种合成一体的亲情却沉淀在心底,不待去说,也说不明白。勃拉姆斯不知什么时候就附在我的身上,同我一起坐在心窗下,观望自己的人生。
勃拉姆斯可能是德国作曲家中最具有纯粹德国民族性的人了,他比之巴赫、贝多芬、甚至舒伯特更具有德国性。勃拉姆斯不像李斯特或者瓦格纳那样面向未来,却似门德尔松那样留恋过去,他与古典传统紧密结合,用一种精心挑选、十分朴素和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性格,应当说,这种语言与门德尔松相比,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趣和独创性。在节奏方面,勃拉姆斯具有一种惊人的创造力,《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节奏真是千变万化。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德国作曲家能创造出像他那样深刻细致和难以捉摸的节奏了。他能非常美妙地运用一种中间色彩、暗淡色彩的效果,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种既是那么审慎,又是那么动人的艺术。勃拉姆斯具有许多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优点,对于他的音乐,人们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他是与舒伯特和舒曼同时代的,或许稍后一些的19世纪最卓越的诗人音乐家之一。我们有幸可以听到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的天籁之声,正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勃拉姆斯太大,罩到我身上的只是他那巨大的投影中的小小一块,好在我面对他的音乐,总有一种与之对话的冲动,老想答应一声。《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明亮纯净的音符、愉快的旋律,一如孩子天真的儿语,使人也变得纯真而愉悦。水晶般宁静的音如同一阵柔和轻缓的微风,又像母亲慈祥的手拂过,让你跟随节奏的律动,在身体轻轻的晃动里安详地睡去。
每次听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总感觉有一种推心置腹,于昏昏灯火下漫话人生的意境,很温暖。自然,它不激烈、不太亮并且不太透彻,甚至也不大爽快,诉说中常常不是因为说得太急,而是又被他沉重的心情拉了一把,要刹住话头,喘口气。但这可正是知己间掏心窝子的表情和语气,需要听者的凝视、关注和同情,就像焦炭,知道的人,把肺腑里的气流对它吹上几口,就可以取暖。在乐曲体现忧郁时,我会黯然落泪,而在乐曲的高潮阶段,我全身的血液仿佛四处涌动,简直有一种欲仙欲死般的感觉,听完后还会呆呆地出神好长一会儿,我彻底被勃拉姆斯的音乐征服了。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他像希腊教堂一样伫立,这就是勃拉姆斯。恪守古典主义传统而独树一帜的勃拉姆斯,这是怎样一个奇迹!(佚名)
为什么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一)
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乐曲作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6年,是作者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
4、《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作于1877至1878年,是作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
5、《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号称小提琴鬼才的意大利作曲家尼科罗·帕格尼尼作于1811年。作者一共写了十数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
6、《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卡米尔·圣-桑题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它创作于1880年,翌年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师在家举行的私人音乐会上首演此曲。
7、《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由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一部专著文献类型作品。该作品2008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8、《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该乐曲最早完成于1903年,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
9、《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维尼亚夫斯基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10、《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难度排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国1833年-18年)
在所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我最推崇勃拉姆斯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切的美与崇高它都具有,大气而不草率,缠绵而不沉溺。严谨的交响逻辑使得每一部分都对乐曲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而史诗般的气魄和勃拉姆斯乐思有的婉转、踌躇的抒情气质如天作之合,是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拟的情形。——世界著名钢琴家彼德·塞尔金有人说,如果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女性,贝多芬的是男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一种雄劲粗犷、热情豪放如巨人登场式的英雄纵横性格,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这也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一种对生命本原深深的自省。如果说贝多芬所体现的大多是对自古以来人类生命意志的自觉和张扬,那勃拉姆斯显然就是以一种更谦逊的哲思在感知和表现人类与天地万物及命运的关系。勃拉姆斯常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的第一继承人。他的乐思与贝多芬颇为相似,其作品中的某些片段简直让人分不出是他写的还是贝多芬写的。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保留贝多芬作品中对生存、苦难、抗争、爱情、死亡这些问题的深邃的思考,并使之发展开来,构成其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不同的是,他从不在作品中对忧国忧民、反封建帝制这类题材大加渲染,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独立的人的个体的思考。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诉之于心灵的,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在这部协奏曲中,勃拉姆斯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做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它活泼、欢快,充满青春气息,不论技巧曲风都堪与贝多芬等人的作品齐名。这使得我们仅仅用文字已无法表达出乐曲本身的内涵,想要真正地体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魅力,唯一的方式就是聆听。
请问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 贝多芬: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的最高峰,它的难度在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大;
2. 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被誉为是小提琴技术的奇迹,其中的技巧十分复杂;
3. 萨拉热窝:D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难度在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排名第三,它的结构复杂,技巧多;
4. 贝多芬:A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在小提琴协奏曲中排名最低,其中包含了贝多芬最完美的技巧。
贝多芬创作几首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六年乐圣来到匈牙利,不久他和丹莱莎相爱并订了婚,在这种幸福的背景下,他写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所以,这首协奏曲感情丰富细腻,有如歌般的优美旋律,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情绪。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敏感的心灵
如果彼得·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或士兵,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他必定多少承继了祖先的黩武基因。他的祖上是哥萨克贵族,家族身配蓝天白鸥的纹章,几代人都为沙皇效劳。如果柴可夫斯基成为那个时代俄罗斯少有的科技人员,我们也还能勉强从他父亲那里找到源流。他父亲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个矿井工程师,到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的时候,在矿城伏特金斯克已经是个显赫人物。从家学渊源上来探询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之路,不免有牵强拔高的嫌疑。确实,柴可夫斯基不像他喜欢的莫扎特那样,拥有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他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称得上是个神童。
如果说小时候的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应该是他特别脆弱敏感的天性。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这种初露艺术端倪的特性或许可以从他母亲那一族里找到某些解释。1833年伊利亚第二次结婚,娶亚历山德拉·阿茜埃。她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具有她身处的社会阶层所要求的一些弹琴唱歌技能,这在当时是很普通的。而关于那位移民,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祖父,人们所知道的是他生来有些神经质而易于激动,据说亚历山德拉家有羊痫风的病史。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他是一个神经官能患者。但是,他以后所谱写的一些最富于个性的感人乐章,体现的正是他的这种天性。我想,也只有一个分外敏感的人才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并且委婉真挚地用音乐表达出来。
音乐的挚爱
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是很有几分让人惊奇的。当小彼得告诉芬妮他想当个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家时,这位法兰西女老师冒出的念头是“多怪!对法国和德国人来说,这样想还不算什么,可是俄国人对音乐一窍不通。”她吃惊地发现,音乐常常叫这个孩子显得兴奋。一天,家庭晚会结束后,芬妮看见小柴可夫斯基坐在床上,两眼闪着奇异的光芒,说“啊,听这音乐,听这音乐,救救我,它在我头脑里,我摆脱不了它!”这段轶事真实到什么程度无从考究,但通过它,我们洞见了小柴可夫斯基心中对音乐不可遏止的挚爱。
家里对彼得的音乐兴趣不置可否,不过还是屈从了他孩童的热情。在柴可夫斯基五岁生日过后不久,家里为他聘请了一位钢琴教师,对他进行比较正规的训练。不到三年工夫,柴可夫斯基就可以跟这位年轻老师一样一眼就能识谱了。他幼稚的弹奏中含有的热情让人惊讶。但也仅此而已。小彼得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非凡的音乐天分来。有谁试图通到小彼得预言他将成为俄罗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音乐家,这即使不让人当作是胡言乱语,也多少有些异想天开。家人和作曲家本人似乎想循着当时的生活路子走下去。父亲退休后在首都彼得堡安了家,柴可夫斯基进了当地的法律学校。毕业后他成了司法部的一等文书。但是,对音乐的爱好柴可夫斯基一直坚持着: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合唱,在姑妈的要求下表演流行的歌剧片断,跟定居彼得堡的德国著名钢琴家昆丁格上课……天性中对音乐的亲近终于让柴可夫斯基不满足于只当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他报考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向部里提出辞呈,从此完全投身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了他存在与表达的焦灼和快乐。
自然的遐思
落日、融冰的小河、幽渺暗淡的早春,在列维坦的画中,在屠格涅夫的笔下,俄罗斯丛林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天空与大地的交汇之声。用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算是一个。除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幸福主要来自他对大自然的沉思默想。像音乐需要敏感的人来体会一样,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欣赏。贯穿于音乐、自然、心灵三者之中的,是对冥冥生命的关注与表达。柴可夫斯基喜欢自然的一切———自然的多样的表情,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自然的多姿的孩子,譬如那风中盛开的各色花朵,他甚至写过一首很美的小诗赞扬铃兰花。
岁月还没有撒下它忧郁凄苦的魔网,柴可夫斯基像大多数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那样舒适地度过了童年。自然的曼妙让他欢愉。据说,有一次,他独自一人走进高粱地,“扑通”跪在地上,为自己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喜悦向上帝谢恩。对自然的热爱延续了作曲家的一生。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确实可以相信,柴可夫斯基从自然中听取了生命的博大与纤柔,谱写出多愁善感的浪漫乐章;而在自我冲突分裂的时候,作曲家则从自然那里找寻到了心灵的安恬与平和。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介绍
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06年间,题献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斯蒂芬·封·勃莱宁。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用传统的三乐章结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高昂的英勇精神是其音调特征,但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同莫扎特的大部分协奏曲一样,这一乐章也有两个呈示部。乐曲开始时是定音鼓单独的几下敲击;把定音鼓作为“独奏乐器”使用,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和具有独创精神的。
2、贝多芬创作的共有9部交响乐,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32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14部弦乐四重奏,2部弥撒,1部歌剧。
《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乐曲有着怎样的情感风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号称小提琴鬼才的意大利作曲家尼科罗·帕格尼尼作于1811年。作者一共写了十数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啥
这首《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11年。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也非常单纯。
乐曲刚一开始就让听者得到一种厚实的乐队效果,低音大鼓雄浑低沉,小提琴声不慌不忙地扬起,从容不迫。在舒缓的旋律中,帕格尼尼的醇厚感情和浓郁滋味涤荡着人的心灵。那种亚平宁半岛所特有的东西,像橄榄油一样澄澈,那既厚又稠的情感被和盘托出,并一再地凸现。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你应该知道,它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吧。
下面贴一段来自网上的介绍:
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00:00),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27:45),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第三乐章(39:00),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接着轮到我来说一句:后来老贝和前面这位勃伦斯威克**订了婚,这对于贝老处男真是破天荒的事情,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如《第23(热情)钢琴奏鸣曲》、《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等著名作品,不过他终究无法与人结合,几年之后,由于女的受不了贝多芬的狂躁的热情,抛弃了他.......然后老贝又失恋了,至于为什么他一生只有这一部小提琴,评论界没有什么说法。我个人猜测可能是由于那次爱情太刻骨铭心了,每当他再想去写小提琴协奏曲时,就会想到她,为了不唤起心中的伤痛,于是从此不再写小提琴协奏曲。
从它曲子的一开始你就能听到,小提琴疯狂地演奏超高音,音色一直游走在喑哑的边缘,就像贝多芬疯狂地向他的恋人表达他的爱意一样,也就怪不得人家会吓得逃走了......又不少人把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看作是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我本人不敢苟同,贝多芬是有许多伟大的作品,但我认为不包括这首曲子,如果要说第一小提琴协,这个名头应该落在《门德尔松第一小协》上面,同时老柴的也相当不错,建议你去听一下